点击数:8272010-09-01 00:00:00 来源: 楷书世家,启慧书法学校,四代楷书世家,亿供佳联旗下-楷书世家网
一、自幼酷爱书法 立志传承
20世纪50年代初,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学写毛笔字
是小学生的必修课,对于这堂必修课,当时他学习非常努力,加之其父亲也是乡里有名的书法爱好者,对他影响很大,所以在小学三年级,也就是10岁的时候,他的毛笔字就写得受人称赞了。
1961年,他离开家乡,走进了部队这所大学校,从戎8载,他一直都是部队的文艺骨干。连队办墙报、写标语都少不了,他经常受到首长的表扬。他1968年退役,8年的军旅生活,使他的毛笔字大有长进。
退伍后,他走进了冶金厂(现在的中钢邢机企业),这是一家中央部属企业。由于工作关系,他与单位的子弟学校有了较多的接触,当时,他看到很多学生坐姿歪扭、写字潦草。缘于一个书法爱好者的责任,他主动向校领导提出为学生上书法课的要求,得到了校方的积极响应。
从1989年开始,他就在子弟学校创办了邢台市第一个书法业余辅导班,开始向少儿传授书法艺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努力得到了校方、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后来,慕名找他学书法的学生多了,他就萌生了扩大教育面的想法,一门心思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书法教育,让祖国的书法艺术传承光大。
1990年,在邢台市教委的支持下,创办了“邢台启慧书法学校”。为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学习和学好书法,他在邢台市桥东区、桥西区各设立了一个教学点,教学范围基本覆盖了整个市区。最多的时候,他一个人承担几百名学生的教授书法任务。记得2001年“六一”儿童节,他一个人带领120多学生在市区达活泉公园摆开60张桌子,让孩子们现场挥毫,展示学习书法的成绩。那天,他从早晨4点租车、运桌凳到中午1点多收兵,连续奋战近10个小时不休息、不吃饭,历尽千辛万苦,不遗余力地搞好此项活动,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媒体、学生和家长及社会的高度评价。
20多年来,由他一人招生,亲自手把手教过的书法学生达5000多人次。教过的学生一茬又一茬、一班又一班,但他却始终初衷不改,热情不减,值得欣慰的是:有不少的学生由于书法特长考进了市重点学校,还有的考入了中央美院、天津美院,不少的学生毕业后专门从事起书画工作。他想,过若干年之后,他的学生中也一定会出现能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大家。
教书育人不易,教孩子学习书法更难,现在社会上不少家长,不让孩子学习书法,怕耽误孩子学业,这是一种误解。至使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书法艺术面临着“断档”的“危机”。为了使书法教学更有说服力,更好地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传承文化艺术,我首先从自家做起,几十年如一日,带动和指导子孙学习书法和展开各种书法交流活动。至此,他的儿子、女儿、侄子、孙子、孙女、外甥女,共计三代8人都能写出一手规范而端正的楷书,受到世人的称赞和羡慕。
二、建起三座碑林 镌刻少儿墨宝
第一座:邢台少儿碑林
随着办学时间的延续,优秀的书法幼苗纷纷崭露头角,成批的学生字迹秀美、庄重,这时他就想与旅游部门合作,让学生书写碑文,为邢台的旅游景点建造碑林,为其增添文化视点。
2001年他将此想法向旅游部门的领导进行了汇报,经过多方努力,到2002年冬,与邢台革命老区前南峪旅游区合作,在克服了时遇“非典”特殊时期的重重困难,以集体募捐的方式,组织了6-----12岁的70名学生为碑林书写碑文,仅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于2003年6月29日,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遗址,邢台县前南峪抗大纪念馆旁建造了一座以缅怀抗日先烈为主题,旨在传承祖国书法为目的的全国第一座少儿碑林------邢台少儿碑林。为加快少儿碑林的建造并使其更加完善,他在着力培养书法幼苗的基础上,于2006年又一次组织30多名优秀的书法学生为少儿碑林书写碑文,与一期碑林一期完成了由100名少儿书写的少儿碑林,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没有少儿碑林的空白。
为了使碑林更具有教育价值,他在2006年冬,专门邀请“北京抗大光荣传统研究会”副会长张书琴、曹桂芬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儿媳赵力平等近30名原抗大学员、老革命、老将军为碑林提了词。其中,赵力平题词为朱总司令教诲:“革命到底”。95岁高龄的二炮原政委陈鹤桥重病卧床,但当他听说此事后,抱病为少儿碑林题了词,其精神实在令人感奋。题词最后由前南峪党委刻成石碑矗立在革命圣地------前南峪“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的旧址旁。
第二座: 全国第一座英模碑林------中华英模碑林
为弘扬英模精神,他再次倾注热血,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在建国60周年前夕,又参建完成一座“中华英模碑林”。“中华英模碑林”座落在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吕玉兰的故乡------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的“玉兰纪念馆”旁。
邢台人都知道,春节前,为群众义务写春联是他带领启慧书法学校的学生一直坚持的一项公益活动,并一直坚持了16年之久。2008年腊月二十六,他带领学生到距邢台市200多里之外的全国劳动模范吕玉兰的家乡,东留善固为乡亲们义务写春联,受到了全国劳模,村党委书记吕廷祥的热情招待,在书写对联之余,他带领孩子们参观了玉兰纪念馆,当时,吕廷祥指着纪念馆前东南角的一片空地儿说,村委会计划在此为英模建造一座碑林,以树碑记功教育后代。听到此话,他马上萌生了帮其完成这一工程的想法,只因当时没有成熟的意见,只是将此事记在了心中。
星转斗移,日出日落。转眼到了2009年,正值建国60周年,这年4月中旬,怀着为祖国60华诞献礼的想法,他和他的两位教授老师-----赵芳远、孟辰增,专程赶到东留善固,与村领导协商此事。说来也巧,农民企业家邯郸市建筑安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沈英文也在场。这样,在村党委的支持下,由教授、书法家、企业家四方共议了为建国60周年献礼,为劳模建造碑林之事,几方异口同声,同意共建,并议定,无论教授撰联还是书法家写碑文,一律无私奉献,分文不取。按照这个原则,两位教授赵芳远、孟辰增当天就留下来协助搜集资料、编撰60名全国劳模人物的嵌名对联。
至此,他也马不停蹄地返回邢台,开始物色和联系书法家的工作。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和努力,他联系到了邢台市、邢台县、邯郸市、临西县和邯郸馆陶县的近60名不要任何报酬,乐于奉献书艺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到6月下旬,历经千辛万苦才确定了书写者的人员。
7月初,碑文的书写工作正式开始,因为碑文的书写要求是繁体楷书、竖写,而很多的书家由于多年不写正规楷书了,而且不少书法家又缺乏书写碑文的实践,故有很多人书写出的碑文“不合要求”。见此情景,他心急如焚,急叫儿子陈杰与其一天往返800里,从邢台到邯郸和临西县,审验碑文的书写质量,不验不知道,一验心紧张。因为时间只有两个月,他所看到的碑文98%的都不合乎碑文要求,他就具体地给书写者演示解疑,讲规范,讲要求,就这样,在他和书法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到7月下旬,合格的碑文才陆续完成,此时,他还要呈送专家组的老师进行审验,审后还要亲自送刻碑场去雕刻,从7月中旬至9月上旬的时间里,他一直奔波和穿梭在邢台市------邢台县------邯郸------临西的书法家、专家和碑场,为了确保质量,他三天两头跑碑场亲自督导,并将刻好的碑文再请专家到现场做最后审定,确保一字无误才能运走安装。
经过4个多月冒着酷暑、夜以继日的工作,特别是在吕廷祥等村委成员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家沈英文的资助下,在邢台县,邢台市,馆陶县,临西县50多名书法家和9岁儿童石超、13岁的柳金琪和14岁的陈硕中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的9月30日,完成了碑林的建设,并举办了“中华英模碑林”揭碑仪式,为弘扬英模精神做出了贡献。为祖国60华诞献了一份厚礼。
第三座: 道教碑林------张果老山的“仙山少儿碑林”
众所周知:“张果老”是传说的八仙之一。张果老山是一座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自明朝嘉庆年间至今400余年,没人再在山庙中写过字,在今天发展旅游事业的今天,作为一个圣光名山,时有经声阵阵,香烟缭绕,却显得没有一点生气和文化气息。于是,他请恩师孟辰增为碑林撰了稿,2010年暑假期间组织学生书写碑文,造碑林,没有资金,他就和学生自掏腰包,自愿捐助,不向政府要一分钱。对学生书写的碑文他都一个个进行专门辅导,不厌其烦地为其做示范修改,并且主动承担了碑林的选址、书写、雕刻全过程的组织和审碑及安装工作,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在新中国成立61周年到来之际,圆满地完成了“仙山少儿碑林”的建设工作。
至此,他自2003年至2010年的7年时间里,5次组织实施并成功地完成了邢台县前南峪的全国第一座少儿碑林的一、二、三期工程,全国第一座英模碑林,临西东留善固村的------中华英模碑林和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山的道教碑林-----仙山少儿碑林。三座碑林实现了他以石头为载体,来传承祖国书法艺术的人生梦想。做为一个普通的退休职工,在不花国家一分钱的情况下,七年内自我建造和参建了三座碑林,这不仅在邢台,就是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他为传承祖国书法艺术,贡献巨大,值得敬佩和宣扬。
三、 出版三本书刊 秉承书法艺术
教好学生书法,传承祖国文化,是他一生为之奋斗和追求的目标和夙愿。他在教好学生书法中,为了展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呕心沥血,废寝忘食,自筹资金,自我筛选,并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编辑出版了《碑文集》、《人物专刊》和《少儿楷书启蒙教学丛书》三本书刊,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碑林宣传的主题思想,弘扬抗大精神,发扬革命传统,激励后代奋发向上,他于2003年5月,邢台少儿碑林落成之时,就主编出版了《邢台少儿碑林碑文集》。2010年夏,他将20年来亲自教授少儿书法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将多年来自己和众多学生的书法资料加以梳理、归类和编排,由“人物周刊”杂志社出版了《人物风采》和《少儿楷书启蒙教学丛书》。该书吸取了现行的书法字帖的优点,而有所区别,且更优于其他字帖。因为它紧贴小学生的学习进程,将简体字、繁体字对照,加之拼音和声调,摒弃了一些字帖的通假字,古人所写的异体字和有些书家的自造字,以达到与少儿写字同步,老幼都可看懂,加之与(上册)《人物风采》配合,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他教书法20年来学生们所取得的可喜成绩,避免了似乎高深理论的讲解,以调动起小学生学习书法的浓厚兴趣,以更加广大的范围向青少年传授祖国的优秀文化和书法艺术,以实现他全方位、立体放射性的传承书法艺术的目的。使该字帖达到:继承书法传统,从小培养兴趣,打好楷书基础,争创书法新体。秉承祖国传统书法艺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忘书法,学会书法,传承书法,发展书法,这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陈校长表示,他将沿着这条道路朝着既定的目标,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为此倾注其毕生之力。